近年来,开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、习近平文化思想,创造性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结合“宋都”的历史特点、地域特点、文化特点等,探索“法治+”特色融合发展路径,打造了具有地域特点、文化特色的全民守法普法品牌,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,获评“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”,中央依法治国办先后2次莅临调研给予充分肯定,宋都人民调解委员会(“宋都调解”电视解纷工作法)入选全国“枫桥式工作法”单位。
一是用好“宋都调解”载体,打造“法治+调解”守法普法品牌。创新开办《宋都调解》法治电视栏目,采取“电视+调解+普法”融合方式,开展“案例式、专题式、滴灌式、联动式”多元化普法,制作播出节目300余期,宣传法律法规200余部,形成了“在调解之中普法,在普法之中调解”的鲜明特色,达到了“调解一起、普及一法、教育一片”的良好效果。全市以《宋都调解》为引领,打造了《法润菊城》《3·15在身边》等一批普法、释法、学法、用法的特色品牌栏目,将普法融入立法、执法、司法和法律服务的各环节全过程,使“被动式”普法变为“互动式”普法,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民群众法治素养。2021年以来,推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、化解在萌芽状态,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8万余起。
二是用好“优秀文化”载体,打造“法治+文化”守法普法品牌。探索“法治+黄河文化”,将法治元素融入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和特色片区建设,以兰考东坝头等“黄河法治文化带示范基地”为辐射点,在开封市沿黄5县(区)11个乡镇开展“沿黄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区)”创建活动,培育的4个法治文化阵地先后被命名为“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示范基地”。探索“法治+包公文化”,挖掘弘扬“秉公执法、刚正不阿”的包公司法文化精神,打造国内唯一以包公命名的“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”,成为党员干部法治学习、群众法治宣教的重要现场教学点。探索“法治+现代文化”,编排《逛黄河》等70余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精品巡回演出,拍摄的10部法治动漫微视频作品在全省获奖,引导群众在艺术熏陶中提高守法自觉性坚定性。
三是用好“法治阵地”载体,打造“法治+环境”守法普法品牌。突出随时随地,将法治元素融入公交车站台、公园、实践基地等公共空间,开通“宪法号”普法公交专线,积极运用公共视听载体刊播普法内容,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法律知识、涵养法治精神。注重资源挖掘,将红色文化与法治文化有机结合,打造了杞县宗店乡刘庄村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,实现“法”“景”融合,在红色文化滋养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。体现地域特色,在顺河回族区打造以“民主团结”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法治文化广场,让民族团结更具法治特色。结合文旅强市战略,将法治文化和普法教育有机融入旅游体验,各景区通过悬挂条幅、LED显示屏等形式浓厚普法氛围,加强文明守法引导,游客获得感及满意度显著提升。全市共建设法治广场943个、法治公园4个、法治一条街7个、法治长廊29个、法治宣传栏2400余个、法治图书室1300余个、法治文化墙900余个。